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5的文章

同學會,總免不了比較

比較是人之常情,但是若不能用真誠的心來比較,就很矯情。 同學會免不了八卦一下誰家常誰家短,尤其是當大家大學畢業後的第一次聚會,高中同學會中有的要當兵,有的找工作,有的選擇繼續升學。 當然升學的怕遇到要工作的,單身的怕遇到死會的;一個炫耀工作,一個說閃光多幸福。在哪工作 ? 台積電。交往多久,四年。乍聽令人眼紅,但細問後發現是台積電的協力廠商,四年其實是一個一年,所以羨慕嗎 ? 也還好 但為什麼剛開始不老實說呢 ? 就是比較心作祟,誰也不願輸。只是未來何其長,幹嘛搞得這麼複雜,多無聊啊,人生下來,就和自己比就好了。

治標不治本

台灣需要實質能量的累積,而不是口號或是短使近利的政策。 近期幾月,台灣出口銳減 GDP 一度跌破了過去的平均線,在產業發展上也面臨的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挑戰,情勢可危,政府看到後也立刻的提出許回應,推了許多政策,例如看到德國的工業 4.0 政策,毛揆立刻喊出「生產力 4.0 」;與工商總會開會討論後,立刻開出基金會應對;現在看到了 GDP 不如預期,又請名人彭淮南來開會率處方簽,好似請明星代言一般;而更有學者發出是因為我們缺乏了強國意識而導致今日台灣經濟不振,業者指出因為我們缺乏了 IT 部長所以今日的產業發展不佳,但這豈不是是「因為我沒錢所以去搶劫」的道理,搶劫是結果,但沒錢不會是主要原因,他也只是數項原因所總結而出的一個理由,但他背後是因為什麼導致他沒錢呢 ? 是因為懶惰不出去工作,還是他玩股票虧了,又或是被騙呢 ? 什麼才是解決方案,答案不會是方案,而是找出要解決的問題,如今沒有找到原因就拼命的開出一堆方案,如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不僅會讓發展失去方向,也會讓民眾不知所措,更加不可預料未來的發展,進而懷疑並且失去信心。

變動時代,隨時重練【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圖片
砍掉重練,三十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這本書是在友人的極力盛讚下買的,名字非常狗血所以原本不買,但因為有些觀念聽到朋友分享後覺得真的需要了解一下,大致而言,我覺得這本書的重點可以用兩個面向來看 : 觀念性影響 : 作者的背景是在台灣研究所畢業後,到了美國讀 MBA 並在矽谷工作,反思台灣與美國兩地得諸多觀念差異。 第一點 : 對祖師爺的崇拜。亞洲人對於權威或是創始的人都有莫名的崇拜或是敬重;反之美國人可以用突破的眼光看待。因為他們相信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所有的過去也僅為今日的養分,強調,勇於對於權威的檢視是相當重要的,具體說,就是,誰說你老闆講的一定是對的呢 ? 第二點 : 回應能力與品質。說道台灣學生或是工作的態度往往是被動式回應,相較是變動甚大的矽谷,大多數的人是較為積極,其表現於工作上就是例如 : 職務任免,一般來說若老闆未給於升遷,員工難以越權去行使其責或是有所作為,反之在矽谷,或是美國大公司中則會看重員工是不是已經「嘗試去成為這樣的腳色」,因為往往等到被提名已經太遲了,只有自己積極回應的才能被注意或是關注到。 另外,關於觀念上僅為一隅,而 「做事」方法 這本書講的就比較實際了。書中講到了求職者從魯蛇變成人生勝利組的幾個小方法,例如 : 1.       拜託將履歷寫好一點,其中格式最重要,因為履歷機器或是人資中心每天數百張履歷,先別講脫穎而出了,就先強調被「篩」進去吧 。 2.       經營自己。自己就是品牌,品牌也需要挑通路,所以善用社群軟體像是 LinkedIn 的應用,商務履歷來連結職場上的前輩等,想認識 XXX? 別拖了,給個訊息約出來喝茶吧,總是要跨出第一步的。 3.       良好的網絡很重要。別忘了找尋自己職場的老師 (Mentor) ,與人生的導師。前者給於你未來未知的方向,後者給你行走一生的態度建議。 4.       國際觀不只是英文好,而是融入不同文化觀的能力。誰說英文好在美國一定吃得開呢 ? 但要吃得開一定要英文好,更需要有多元交流能力,不只工作,更要會生活。 當然這本書我看來觀點是比較零散的,根據諸多的不同觀察構面寫下許多的感悟,看完就像是聽完赴美工作者的私下閒聊,輕鬆且真實。大致上的面向在工作態度,生活經驗,道路抉擇技巧的分享,在我看來全文強調快速,積極,反

名,實,學歷

剛畢業的大學生,最擔心問到在哪工作?做什麼的?還有未來想做什麼? 多數時候回答不外乎『我還在找』或是『先讀研究所』再來就是去當兵等其他各種答案了。 前些日子也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了,小學朋友攤的主要都是畢業要先工作,有的工廠,有的去零售店當店員;大學朋友的,幾個優秀的申請到了MIT或是LSE等,這些人也都是同樣年紀,或者我也和他們一起經歷過同時參加社團或是一同青澀過,怎的差這麼多呢? 颱風天的早晨,被吵了睡不著,故深思其解。在時間的序列或是脈絡中,都是因為些什麼決定,讓我與他者有了這麼大的不同。對比了一位朋友,過去他參加了英語性社團,而我也去旁聽了,但我相信自己創社更有趣,所以我沒有入社而是自己創設了,但後來我的倒社了,他成為那社團社長並且辦了全國性的活動;我和他曾經一起報名英文班,加強寫作等,那時他邊上課邊準備考試而我卻邊上課和朋友邊創業,最後他考到了高分,因為分心我還是沒學好而且創業的也失敗了;最後他申請到了好學校,我則是為畢業而苦謀出路。在同一個時間下,不同的抉擇,看似差異不大,但這些差異的不斷累積,卻可能成為巨大的方向之別。即便有人說都還年輕,很多事情都改得過來了,但可以發現,當時間一天天流逝下去,取而代之的就是不變的事實。 羨慕或是嫉妒呢?我覺得倒是不會,而這些都只是大家對於夢想實踐下不同的達成方式罷了。 有位朋友和我說到,在成功的路上,【名與實】最終是要相符的,只是有的人名先到而實未到;有的人則是實先到而名未到。也就是有的人是先取得好的功名,但實力卻未如此,有的人卻是累積實力,但卻是默默無聞。對我來說二者都重要,但是在取得的過程中,我認為手重於專心,因為兩邊都分神,最終只是徒勞無功,而虛有其表最終只會為人所揭,於此,勉勵自己。有的人用學歷表現自己,我則期望用能力展現自己。

不要怕機器人,而要怕沒有問題意識

   今天早上意外的看到一則關於台灣機器人編成的新聞,令我霎時為之一亮,因為作者也是從機器人大展中所看到的編成產品,而有感於台灣在科技與觀念上的落後, 直言,再下一波的機器人的浪潮中我們似乎沒有準備好,更沒有意識到這樣問題的嚴重性。每個時代會有不同的科技發生,萌芽時總不被大家所重視,而這種沒有問題意式的態度正是最危險的地方。 確實,機器人產業離我們甚遠,連自己也是近期才開始關注到這樣的議題。但仔細觀看這些 新聞可以簡略的歸納出機器人新聞再發展的偏向主要是如何,已一個門外和而非機器專業者的角度而言有以下討論: 第一: 何謂機器人:多數觀念於機器人等同於人型機器人,但是仍有工業用或是醫療用等諸多分類,但我們背「人」的認知給綁架 第二: 機器人競合論:論點再於人類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呢?有種末日論的觀點,但是幸運得先前已經再HBR看到篇明智得文章,指到,科技最中是要解決問題,如果這些有些問題能夠被機器人解決,那就交給他們吧,我們要思考的是合作或是超越競爭的觀點,有想過自己成為一個杯子的敵人嗎? 第三: 機器人初應用:目前再應用層面仍是在工業左右,大多探討是工業對工業的運用,如研華得董座也認為會是B2B進行,但我認為這就像手機一樣,難道大宗會是B2B?最終仍是回到C端的運用 機器人,很遠也很近,指是遠的是科技,但是近的是人對於方便的渴求,如果有一個人可以無怨悔得幫你解決勞力等問題,和不為呢? 當然,背後帶出的是缺乏人力與人力老化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資料: 培養編碼程式力,從機器人開始 http://grinews.com/news/%E5%9F%B9%E9%A4%8A%E7%A8%8B%E5%BC%8F%E7%B7%A8%E7%A2%BC%E5%AF%A6%E5%8A%9B-%E5%BE%9E%E6%A9%9F%E5%99%A8%E4%BA%BA%E7%AB%B6%E8%B3%BD%E9%96%8B%E5%A7%8B/ 研華劉克振:應重視B2B http://ww2.money-link.com.tw/RealtimeNews/NewsContent.aspx?SN=2422376001&PU=0010

怎麼過日子

想知道大家眼中是如何在「過日子」的? 前幾天去看了成功嶺受訓的表弟,他第一眼看到我就大喊「表哥!!你一定要進來是是看這邊的日子,不然你真得不是個男人!」我笑笑的說「我知道啊,而我的生活也不比當兵輕鬆啊!」 我完全能明白他在軍中的感受,畢竟一個一個的高材生, 過去吃盒玩樂通通有人照料的好,今天要去兵營受到長官的吆喝與操練,自然非常不適應。我也幸運得因為扁平足而不用入五,這點我相當得慶幸,只是不用入伍也就代表了要直接面對真時的社會,而與軍中相比社會似乎又能好到哪呢? 每天晚上12就寢,早上4:50左右起床,搭上內壢最早的火車5:18分到板橋再轉車到了上班的地方,基本上每天都會早到近一個半小時,只是為什麼要這樣呢?其時也是刻意訓練自己早起,不只希望在車上有位置座,也希望早到公司後可以利用時間進修,讀個日文充實自我, 或是在便利超商中看免費的報紙與雜誌座自我精進,就這樣,時間很快,我也這樣過了進一個月了。 一樣是過日子,誰比較輕鬆呢?我思考著如何快精進能力或是找到方向,而他也是思考著如何與烈日爭鬥,在地面上與紅土大地抗爭。 過日子,感受各有別,但似乎難說誰是輕鬆或是精彩 只要盡力去做好每一天,相信每一個早晨都能明白其意, 畢竟日子總要過下去,而既然要下去,就要下去的有味道,否則多麼無趣。